大运河·小故事
水绕平江城郭兴 三横四直定乾坤
小编云:自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开通“白公堤”(山塘街)后,大运河苏州段的水道航路建设和疏浚就没有停止过。苏州城自古就有“三横四直”的说法,什么叫“三横四直”,各位看官请听这回分解。
苏州城内水系可以分为两个系统:一是由主干河道组成的干河系统;一是由诸多支河组成的支河系统。其中干河水深河宽,主要作用在于沟通和调节支河之水,使全城水位、流速大体保持一致,历来由官方对其管理与疏浚,所以又称为“官河”;而支河系统则是联络全城各处的渠道。而苏州的主干河道,就被称为“三横四直”。
什么是三横四直?简单来说,就是贯穿苏州城与运河相连的七条主干河道——三条横河与四条直河。
▲《平江图》
最早显示“三横四直”雏形的是《平江图》。《平江图》是苏州历史上一块非常著名的碑刻,它刻于南宋绍定二年(1229),描绘了苏州城在南宋初年遭到金军蹂躏破坏后,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修治而重展雄姿。《平江图》不仅是中国,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、最详尽的石刻城市平面图。
大家可以看到这一条条白色的线条就是南宋时期苏州城市中的河流,这些河流和与之平行的道路一起,构成了苏州古城的水陆双棋盘结构,成就了苏州“人家尽枕河”的江南风貌。根据《平江图》上的描绘,我们统计出当时苏州城内有纵横交叉的干、支河总计78条,河道长约82公里,桥梁314座,尤以城北最密。
大运河开通后,苏州城内水系在水源水量上得到进一步的调节,宋代第一次出现了“三横四直”的明确说法,是在于宋人重辑补记的《吴地记》。宋以降,苏州城内支流水系或拓浚、或填塞,时有变化,“三横四直”等主干道则延续至今。
明代绘制的《苏州府水道总图》上,“三横四直”清晰可见。
清初,战乱造成了苏州河道的淤塞甚至消失。康乾年间,经济迅速发展,苏州人口猛增,居住空间膨胀,河道被肆意侵占。乾隆十一年(1746),苏州知府傅椿,曾疏浚城内诸河,对城内“三横四直”,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治理。但此后直至清嘉庆年间,竟停止浚河达50余年,使得苏城“积久未修,壅塞渐甚”,引发了多条河段的淤塞。
▲《重浚苏州府城河碑记》
嘉庆元年至次年,仅剩57公里的苏州内城河道,终于得到了一次全面地疏浚。江苏巡抚费淳主持疏浚并绘制《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》,作为此后疏浚河道的标准。碑阴还刻有费淳撰著、王文治书丹的《重浚苏州府城河碑记》,对此次大疏浚的缘由、出资募捐情况以及疏浚始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,此碑现存于苏州城隍庙。下面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是哪三横,哪四直。
第一横河,西自阊门水关桥起,经至德桥东行至过军桥入第二直河者,此南条之分支也。
第二横河,即引第一直河之水。从渡子桥起,东行至芮桥,穿过第二直河。又东至乘鱼桥,分流南注,出竹隔桥入第三横河。又东行至顾家桥,会第三直河之水。
第三横河,亦引第一直河之水。从歌熏桥起,东行至西馆桥南,穿过第二直河。又东至夏侯桥,会北来竹隔桥下第二横河支流一道,合而东行,直至迎葑桥,合第四直河之水,从盛家带迤南出葑门。
第一直河,自皋桥起,南行经升平桥、歌熏桥直至盘门城桥会流,折东归入内城壕。
第二直河,自教场河起。至单家桥南,穿过第一横河,又南至都亭桥,会过军桥西来之别流。合而南行,至榖市桥,穿第二横河。又南至西馆桥,穿第三横河,经三板桥至查家桥,折西从杉渎桥南行至陈千户桥,又西至盘门新桥,与第一直河合流。
第三直河,北自齐门赌带桥。至跨塘桥南,穿过第一横河。南行至悬桥,穿过城心支河一道。又南至顾家桥,即与第二横河合流。出狮子口归入城河,出娄关。此条与旧志不符,其改正处详前。
第四直河,也就是现在与平江路平行的河道。北自华阳桥,引第一横河之水南流,至奚家桥东,通其林巷支河一道。复南行至新桥,穿过城心支河。又至庙堂桥,分流转东,别为小支河一道,亦名玉带河,萦绕长元学宫出水门桥,入第二横河。以上两支河,俱旧志未详。其仍复南行者,至苑桥,穿过第二横河,进官太尉桥,迤东至望信桥,与第三横河合流,出葑门。
有赖于苏州地方政府长久的疏浚和维持,姑苏城的“三横四直”至今还保持地非常好,就像血管一样为我们的城市机体承担着养料输送的重任,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苏州人骄傲和自豪的。